東莞東陽光藥物研發室,研發人員正在進行藥物試驗。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杰 攝
11月6日,在第三屆進博會上,全球高科技巨頭德國默克集團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生態白皮書(下稱“白皮書”)。其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全國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重鎮。
“東莞是一個極具創新性的城市,擁有前沿的發展理念與產業條件,在生物器械上具有優良的發展前景。我很看好東莞。”11月2日,在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下稱“院士峰會”)專題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原校長王迎軍如是說。
本屆院士峰會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為主攻領域,特別關注新藥創制和轉化醫學、中醫藥創新發展,AI+醫療健康等領域,共同探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命科學的交叉融合發展。
今年以來,廣東先后印發實施《關于促進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作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東莞正以松山湖高新區為核心,加快發展生物醫藥與健康戰略性支柱產業,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成為新一輪生物產業集聚的優先選擇。
撰文:張仕婷 張莎
生態漸成
集聚一批細分領域龍頭企業
梔子的花雪白淡雅、花香四溢,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庭院觀賞植物,果實梔子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事實上,中藥梔子還能夠治療老年癡呆。這是院士峰會IBT重大創新成果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姚新生團隊的創新成果——“源于中藥梔子的抗老年癡呆候選新藥IMMJNU-018”。
此次前來,姚新生希望能讓更多企業了解醫藥領域的前沿技術,更好推動成果產業化落地。“松山湖科學城擁有很多前沿技術與高質量人才支持,且環境十分優美,希望通過更深入了解,推動團隊的相關技術、產業在此落地。”
“當我知道東莞生物技術產業正在迅猛發展時,我毅然決定回國創業。”2015年,已在國外生活30多年的朱建雄回國,在東莞成立廣東聯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生物技術檢測、藥物動力學、物質結構分析等領域工作。如今,得益于政府的幫助,聯捷生物開啟了一系列生物技術研究,大多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同年,已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工作30余年的蓋煒回國任教。3年后,懷揣著挽救更多腫瘤患者生命的理想,蓋煒經過實地調研,在深圳創立銘杰醫療,并把研發中心建在東莞。銘杰醫療自主研發的產品——精準電子放射治療腫瘤設備eKnife(電子消融刀),將加速器技術與微創穿刺技術巧妙結合,利用高亮度電子束精準地“殺死癌細胞”。
無獨有偶,2014年,看中東莞成熟的生物藥業產業鏈條,良好的創業氛圍、完善的生活配套,以及政府在人才、政策、資金扶持等方面的支持,立足于中醫藥大健康領域的廣東紅珊瑚藥業有限公司,決定跨越近500公里異地搬遷,落戶松山湖。
近年來,東莞生物技術產業氛圍日漸濃厚,逐漸聚集了一批獨具創新特色或細分領域龍頭企業,科研平臺“多點開花”。
據統計,東莞已匯集了東陽光藥業、眾生藥業、三生制藥、菲鵬生物等400余家優質生物技術企業及項目,其中松山湖聚集生物技術企業超過260家。在生物藥品、醫療器械、保健品等產業板塊集聚態勢明顯,逐漸形成了醫藥研發產業鏈、醫藥器械產業鏈、中成藥產業鏈、體外診斷產業鏈、學研機構產業支援鏈、生物技術風投產業支援鏈等生物技術產業鏈條,并配備有相應多層次多主體的產業基金。
同時,東莞也逐步建立起一批生物產業科研機構,包括東莞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數理工程研究院、東莞中山大學研究院生物醫藥工程中心等多個產學研平臺,形成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生物技術產業支援鏈;建立一批生物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如廣東省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所分中心、生物醫藥及生物活性蛋白公共服務平臺,有效促進區域內企業資源共享和創新創業成本降低。
生物技術產業,尤其是醫藥研究,具有周期長,風險大,投資多等特點。過去十來年,東莞生物技術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日新月異的發展之路。如今生物產業已是東莞重點發展的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按規劃到2025年,東莞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產業產值將達1000億元。
“東莞將生物醫藥定為一個重要產業,我認為是非常正確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新滋指出,過去中國花費很多時間做基礎研究,目前相關研究已經具備實際應用的基礎,未來10到20年內,將會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生物醫藥項目。因此,東莞要抓住機會把生物醫藥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這對未來整個地區的發展將產生很大幫助。
東莞市生物技術行業協會會長宋濤認為,當前東莞正處于生物技術產業厚積薄發的關鍵時期。接下來,如何把握大方向,促進區域生物技術成果轉化,真正量產、釋放產能,成為東莞產業發展的新命題。
差異化發展
融合制造之都“天然基因”
根據白皮書,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全國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重鎮。環顧大灣區,廣州由于較早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已集聚了一批優秀生物醫藥企業;深圳自主創新能力強,國際化環境好,跨國企業投資力度大,生物醫療產業設備優勢突出。東莞如何確立自我定位,尋找并發揮獨特優勢,成為本屆院士峰會一大熱議話題。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樊建平表示,東莞與深圳攜手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兩者應該錯位發展,尋找自身的差異化優勢。“深圳在信息領域發展迅速,東莞則可考慮將生物醫藥作為松山湖科學城核心點來發展。”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迎軍指出,東莞擁有前沿的發展技術與理念,以及深厚的產業基礎,使其在生物器械上具有優良的發展前景。完善的高端制造裝備產業鏈,不斷革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正是“制造之都”東莞自帶的“天然基因”,推動著生物技術產業鏈尤其是醫療器械行業的全面發展。
9月上旬,在北京舉行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一款來自東莞松山湖的中醫AI機器人,正伸出一只“手”為觀眾把脈。這款中醫AI機器人來自東莞佰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佰和生物”),可通過中醫診斷方式與人交互,并能提供體質檢測、健康咨詢等服務。
佰和生物于2018年落戶東莞松山湖,目前主要通過與AI技術、云服務融合,研發醫療健康類機器人,并重點圍繞老年癡呆人群構建AI機器人護理、AI機器人訓練及免疫食品為配套的護理體系。
回憶起公司落地前的選擇,項目負責人何康誠表示,當時更多考慮的是制造環節與運營成本的需求。“實際上,團隊從2014年開始在全國各地考察,無數次糾結去不去一線城市。但來到東莞后便決定留下了。這座城市以高端制造為專長,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我們的產品從打樣到批量生產的全流程都極為便利。”
作為東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排頭兵”,松山湖已聚集了400多家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企業。何康誠認為,從生產角度看,東莞確實是寶地。“以公司所在的松山湖人才大廈為例,在樓里隨便碰上一個人,哪怕他公司門面不起眼,聊起來會發現,他們做的產品和技術正好就是我想要的!”得益于此,公司順利將機器人產品朝個人定制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滿足了不同用戶類型、不同場景下的醫療健康細分市場。
據《2019年東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東莞全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0.6%,其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增長29.3%;全年先進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7%,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業增長15.2%,兩項醫療設備相關指標均位于全省前列。
對此,作為東莞市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濤深有體會。公司在運營東莞兩岸生物技術產業合作基地的過程中發現,不少生物企業、尤其是醫療器械類企業選擇落戶東莞,就是看中了東莞完善的產業鏈配套及便捷的原材料供應,這已然成為了東莞發展醫療器械產業的產業基礎和獨特優勢。
“東莞完善的電子制造產業鏈體系與生物產業結合,最容易嫁接出醫療器械產品。東莞市141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中,有50家從電子制造轉向醫療產品發展,前景發展良好。”宋濤說。
利用佰和生物的人工智能中醫體質辨識機器人,在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院里,患者只需花費幾分鐘與機器人聊聊天,就能從屏幕上了解自身的體質狀況,并獲得其自動生成的中醫體質辯證報告。
這僅是東莞探索人工智能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東莞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將診療卡、居民健康卡功能加載到社保卡上,實現“多卡合一,一卡通用”;位于松山湖的電子科技大學廣東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會同東莞市衛生統計信息中心,建設了“東莞健康云及健康大數據平臺”項目,已接入全市40家醫院數據,采集了800多萬份東莞居民健康檔案。
源頭創新
借力大科學裝置打造孵化產業鏈
今年8月,中國首臺自主研發的“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實驗裝置,在位于東莞松山湖的散裂中子源園區研發成功,為我國醫用BNCT治療裝置整機國產化和產業化奠定了技術基礎,將帶來腫瘤治療的技術革新。
BNCT是目前最先進的癌癥治療手段之一,以往,用于BNCT治療的強中子束流主要通過核反應堆產生。而加速器BNCT裝置的誕生將成為抗擊癌癥的新“利器”。作為射線裝置,加速器BNCT裝置可以在位于人員密集區域的醫院使用,未來可往市、縣一級拓展,在較廣的范圍實現個性化與例行性的BNCT治療。
據了解,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東莞市人民醫院合作開展了第二臺BNCT臨床設備的設計和研制,有望很快進入臨床試驗,并依規逐步開展臨床治療,未來還將試治肝癌、肺癌、胰腺癌等臟器腫瘤。預計4年后,BNCT實驗裝置將會進行臨床使用。
《廣東省發展生物醫藥與健康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指出,廣東省將支持東莞市等打造國內重要的核醫學研發中心、生物醫藥研發制造基地作為重點任務之一。而其中的重要依托便是中國散裂中子源。
全國唯一、全球第四座脈沖式國家大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被稱為“超級顯微鏡”,科學家能借此在原子、分子的尺度上“看見”各種物質的微觀結構和運動規律,這對于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和技術、資源環境等領域的研究意義重大。院士峰會期間,散裂中子源也因此成為了吸引眾多院士慕名前來的“香餑餑”。
目前,對于中國散裂中子源而言,癌癥治療裝置開發還只是散裂中子源技術推廣的一小步。綜觀英、美、日等國坐落散裂中子源的地區,君為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聚集地,大科學裝置加持,能夠降低生命科學研究與新藥研發的成本,更高效地獲得成果。
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大科學裝置并是不孤立的“奇觀”,而是一整套從研究手段到運行隊伍,再到用戶群體、產業衍生的長鏈條。
不久前,東莞市委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依托大科學裝置,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科技基礎支撐服務平臺,加快中子治療技術探索設施、大科學智能計算數據中心、大灣區電鏡中心、材料科學用戶實驗設施等項目建設,形成大科學裝置與前沿技術攻關鏈式協同,為產業關鍵技術突破提供支撐,催生更多從“0”到“1”的重大創新成果。
圍繞成果轉化這一主線,東莞通過布局重大基礎平臺、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發展創新主體、集聚高端人才等舉措,為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城市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據東莞市委常委、松山湖黨工委書記劉煒介紹,目前,東莞R&D經費(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GDP比重逐年提高;推進建成了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等33所新型研發機構及122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此外,成功培育6206家高企,數量規模全國排名第六;實現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高達42%,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基本都設立了研發機構。
大科學裝置的集聚,研發機構與高新技術企業的匯聚,借助這些高端創新資源的力量,相信將為東莞搭建生物技術產業從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到新產業孵化的全鏈條創新成果轉移轉化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聚 焦
院士專家建言
生物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
本屆院士峰會,聚焦生物醫藥領域,共計七大板塊13個專項活動,邀請多位院士及生物醫藥領域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共議大灣區生物醫藥發展前景。生物醫藥產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基礎性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東莞未來重點發力的五大新興產業之一。
未來,東莞如何與大灣區其他地區“共振”,推動生物醫藥科技和產業協同創新、高質量發展?記者通過采訪、梳理發現,院士與專家學者們為東莞留下了這些建言。
生物醫藥產業化應打通學科融合
生物醫藥項目產業化的一個首先考慮的重要問題,是發現市場真正需要的技術研究。“新藥創新的目的是要解決病人的問題,找適應癥,適應的人群,實際上豐富的資源就在醫院里。”原力生命科學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葉祥勝一語中的。
對此,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學科發展規劃部主任、科研科科長、醫學博士林桂平建議,臨床醫生是最接近、最了解患者的人,醫院等單位應鼓勵臨床醫生主動做醫藥研究轉化的探索。
然而,臨床醫生發現問題后,往往會面臨無法解決問題的情況。“比如我在臨床上發現手術器械上的問題,為了更好地進行手術,我希望改良它,但是不會改。”林桂平舉例說。
由此延伸出來的另一個問題則是學科交叉,尤其是“醫工融合”,即醫學與工學的結合。醫生能夠發現臨床的科學需求,但背后仍需要計算機等工程部門的配合,這種配合與環節間的打通對成果的轉化尤為重要。
在這一問題的實踐上,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的探索或為一個可借鑒的典型。該院院長徐瑞華認為,目前卡住中國醫藥研究“脖子”的是臨床實驗,導致“拿著藥找不到PI(主要研究者),更找不到病人”。
因此,在徐瑞華的帶領下,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充分用好、用活臨床資源,幾乎所有門診患者都進行臨床入組篩查,這樣既參加了研究,也給病人帶來很多幫助,住在內科的病人有一半都能接受免費治療。
“AI+醫療”趨勢下需關注數據安全
當前,AI在醫療器械領域的應用雖然仍處于初始階段,但已顯示出強大的優勢。人工智能在各應用場景開發出的產品和服務,不僅帶來了醫療健康行業的降本增效,還衍生出了醫療數據服務、機器學習服務、醫療研發服務等新的醫療細分行業。
無疑,醫療健康的智能化是大勢所趨,然而這也對信息化、網絡化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引進了人工智能技術以后,必須面對三個問題:可信的問題、安全的問題、可靠的問題。因此很重要的解決辦法就是必須要人機結合,把機器的優勢和人類的智慧結合起來。”
因此,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指出,第三代人工智能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即建立可解釋和魯棒的人工智能理論,發展安全、可信、可靠和可擴展的人工智能技術,推動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中的應用。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助力筑牢疫情防控堡壘。然而其中,數據安全性與隱私泄露需要警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方濱興表示,大數據的處理流程主要覆蓋數據獲取與采集、抽取與集成、存儲與管理、建模和分析以及結果的解釋和可視化等方面。
以物聯網數據的采集為例,若要獲取某病患在發病前14天的活動軌跡,可從分布在各地的傳感器、移動設備、交通設施以及公共設施等物聯網設備中采集,再將不同通道的信息通過共同的關聯性關聯起來,從而集成完整有用的信息。
大灣區內應加強協同與交流
在11月3日舉行的“灣區科技對話”活動中,香港特區政府創科局局長薛永恒表示,香港擁有國際領先的生物醫藥研究水平和信譽良好的優質醫療服務體系,大灣區則有強大的產業基礎和完整產業鏈,通過兩地聯合共同推進大灣區的創科協同發展,能進一步匯聚國際一流的創新資源,把大灣區打造成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高地。
而在本屆院士峰會期間,在中醫藥領域深耕多年的院士們普遍認為,在粵港澳地區,文化的認可、社會環節、中醫藥體系、嶺南資源等,是這一區域發展中醫藥得天獨厚的優勢。
今年4月,《廣東省關于促進中醫藥創新發展的若干舉措》發布,其中指出廣東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如何打造?長期致力于中藥與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姚新生強調,廣東除了要建設好中醫院及中醫門診部外,更需要在中醫藥的創新中下功夫。大灣區有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更應該加強粵港澳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在中醫藥領域實現強強聯合。
中國科學院院士、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則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聚集多個重要城市,在發展中醫藥方面,應考慮探索灣區各城市間人才互通、資格互認、市場互用的機制。
同時,由于生物醫藥發展特點之一就是進程緩慢,他建議東莞應對生物醫藥發展持有耐心。“需要通過政策引導、提供優質的科研環境與待遇,吸引和匯聚更多高水平專業人才,進而更好地推動園區生物醫藥領域的發展。”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