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構建完善東莞市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體系,深入參與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日前,東莞市科學技術局發布了《東莞市基礎研究行動計劃(2024—2026)》(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東莞將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加快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近年來,東莞不斷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取得一批標誌性、引領性重大原創成果,基礎研究整體水平處於躍升期。《行動計劃》提出,將形成以粵莞聯合基金項目為牽引,以重大平臺和基地建設為支撐,以開放課題基金項目等為補充的科學研究資助體系。計劃到2026年,全市基礎研究創新體系更加健全,管理體製機製更加優化,開放合作新格局更加完善,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高地。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東莞將實現四方面突破。一是實現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R&D)經費比重達1.5%,財政科技創新資金中用於基礎研究的支出穩步提高,形成財政、企業和社會力量共同支持基礎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機製。二是基礎研究平臺體系逐步完善,形成以實驗室體系高校和大科學裝置為核心,科研院所為支點的基礎研究平臺體系。三是學科整體發展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一批交叉融合、協同發展的一流學科集群,全市新增4-5個ESI全球前1%學科,力爭有學科達到或接近全球ESI排名前1%。四是支持300名青年科技人才開展基礎研究,加快打造「青年基金-省傑青-國家傑青(優青)」的科學家培養體系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形成銜接有序、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
建設高水平基礎研究平臺體系
近年來,東莞持續補齊源頭創新短板,在「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的版圖中,已經形成包括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先進阿秒激光、172家重點實驗室和2家新型研究型大學在內的基礎研究平臺,持續輸出源頭創新成果。數據顯示,東莞2022年R&D經費支出占比提升至4.10%,僅次於深圳的5.81%。2023年東莞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居全省第二。
在新一輪高水平基礎研究平臺體系建設上,《行動計劃》提出,東莞將推動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材料國家實驗室基地,推進散裂中子源二期和先進阿秒激光裝置動工建設,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將在松山湖科學城打造空間集聚、學科關聯、深度合作和開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形成以實驗室體系、高校和大科學裝置為核心,科研院所為支點的基礎研究平臺體系。
除了建設高水平基礎研究平臺之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成為創新人才培養主陣地、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
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
在培育人才上,要不斷完善高層次人才梯次型資助體系和評審機製,支持科技人員潛心基礎研究,創新人才引進、培育和激勵機製,切實增強獲得感,發現、培養和造就一批新時代創新人才,形成銜接有序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
要穩定支持青年科研人員開展基礎研究。持續加大面上項目實施力度,支持青年人才開展自由探索,對於首次承擔省級科研項目的科研人員給予優先支持。鼓勵有基礎的科研人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完成國家、省基金項目的科研人員申報享有我市市級人才待遇。
統籌布局基礎研究項目體系
為充分發揮粵莞聯合基金導向作用,《行動計劃》提出,要深化與省科技廳、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委員會、松山湖管委會的合作,聯合實施第二期粵莞聯合基金項目。此前,根據《東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粵莞聯合基金建設面向新一代電子信息與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和智能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與農業、數理與交叉前沿、人口健康等7大領域,並按照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等三類基礎研究凝練方向,凝練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持續強化我市源頭創新能力和水平。
除此之外,東莞將探索實施省實驗室聯合基金和實施開放課題項目,支持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依托自身資源優勢設立開放課題項目,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與應用、大科學裝置相關技術研發和實驗方法開發。
支持企業加強基礎研究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更好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行動計劃》中明確表示,支持企業建設各級重點實驗室和發揮企業在基礎研究及其轉化中的作用。對落實企業將依法依規提供基礎研究投入稅收優惠,鼓勵科技龍頭企業自主開展需求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
來源:創新松山湖